您的位置:首页 >互联网 >

四川成都实践:践行时代使命 构建绿色高质量发展生态圈

2022-11-30 15:02:13    来源:全关注

提起四川成都实践:践行时代使命 构建绿色高质量发展生态圈大家在熟悉不过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那你知道四川成都实践:践行时代使命 构建绿色高质量发展生态圈吗?快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过去十年,成都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132天增长至299天,PM2.5浓度累计下降58个百分点,市控以上断面优良水体率由71.1%提升至100%,森林覆盖率40.33%,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88%,创建天府锦城、锦江公园等10个国家级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区和23个公园城市示范片区……“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名片愈发鲜亮,推门见绿、远眺雪山,山水绿意交融都离不开成都践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努力。

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建圈强链 深化区域协同发展


【资料图】

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是全面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展现绿色发展新担当的自觉行动,是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提升产业发展新位势的战略举措。成都市委、市政府积极抢抓产业升级变革机遇,大力推动12个产业生态圈和22条产业链“建圈强链”,在此背景下,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牵头推动碳中和产业生态圈的构建和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围绕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做实做细绿色低碳产业建圈强链各项工作。

坚持工作机制先行。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充分发挥链长办统筹、协调、调度、考核作用,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探索建立“一个产业规划、一套产业发展政策、一个招商专班、一个国有平台公司、一支产业基金、一批创新平台、一批专业产业园区、一个产业联盟、一批会展论坛、一个专家智库”的“十个一”工作机制,从规划引领、政策保障,资金赋能等方面发力,全面促进成都市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聚焦动力电池及储能、光伏、氢能、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建筑、绿色低碳服务六大重点细分产业领域,出台“成都绿色低碳重点产业25条”政策措施并着力推动落地见效。

坚持区域协同合作。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积极协调推进省内跨市县协作,携手“一市三州”(攀枝花市、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促进互利共赢。依托成都在科研、制造、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一市三州”在清洁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绿色光伏、储能、氢能资源利用等方面优势,积极探索“研销在成都、共建产业链、绿电齐共享”的跨区域合作模式,协同推进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该协调合作事宜已签订涉及光伏制造应用、氢能产业、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等绿色低碳领域产业合作项目14个,总投资共计744.8亿元。为促进成渝双城经济圈联动,建设“成渝电走廊”“成渝氢走廊”,提升成渝双城经济圈物流低碳化、电动化水平,联名争创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

坚持链主企业内培外引。据了解,成都已成功引进投资300亿元的阳光电源、投资200亿元的亿纬锂能、投资100亿元的蜂巢能源,正在推动星源材质等5家企业的招引,与锂电行业龙头企业宁德时代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重点招引阳光电源、亿纬锂能、华友钴业、星源材质、中科海钠、卫蓝新能源、隆基绿能科技等企业落地成都。此外,组织遴选确定了通威太阳能、中创新航等8家本土链主企业,围绕链主企业项目促建,优化重点项目审批等相关保障,推动重点项目加速落地开工。截至目前,已完成中航锂电、通合新能源等9个重大项目的节能审查,共计能耗194.75万吨标准煤,总投资370.16亿元,节能替代19.48万吨标准煤。

实施科学引育 打造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圈

在加强链主企业科学引育同时,成都还依托8家绿色低碳产业链主企业,聚集上下游关键配套企业50余家,丰富产业生态,加快形成产业集群。

发展锂电产业集群。天府新区半导体材料产业功能区加快融捷锂业两万吨电池级锂盐项目、璞泰来4亿平方米基膜和涂覆一体化项目等达产,2022年1-7月,动力电池规上企业实现产值32.06亿元,同比增长约55倍。淮州新城协助巴莫科技成为全球首家达成“零碳”的正极材料生产基地,推进巴莫科技三期5万吨三元正极材料项目产能释放,力争2022年年底形成10万吨产能。全市上半年锂电产业产值达130亿元,同比增长92%。

落实光伏产业集群布局。随着通威太阳能落户淮州新城,强链补链延链了光伏产业“阵地”,夯实了链主企业核心支撑,加快通威太阳能3个总产能24GW的高效晶硅电池工厂建设。预计2022年年底,光伏电池产能达到30.5GW,力争到2023年,形成46.5GW高效晶硅电池产能,产值达500亿元,税收达15亿元,带动就业10000人以上。为促进光伏产业链完善,重点引进切片及电池片、组件、发电应用等中下游企业,持续完善逆变器、光伏背板等配套环节,加快推动通合新能源15GW电池项目全面投运,促进江苏原轼金刚线项目形成年产7200万千米的配套能力。

布局氢能产业集群。依托绿色氢能产业功能区,围绕东方电气汇聚20余家产业链企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聚集梅塞尔、厚普股份、深冷股份等氢能优势领先企业,基本形成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燃料电池、整车全产业链的氢能产业体系。加速研发膜电极、电堆等氢能核心关键技术,积极拓展氢能应用场景,在氢能产业示范应用方面实现全省第一条氢燃料电池公交线示范运行等多个第一。

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 赋能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成都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由绿色低碳产业集团牵头,联合10余家在蓉高校院所、76家绿色低碳骨干企业共同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示范应用、市场开拓等方面开展合作,通过产业链垂直整合和创新资源优化组合,做强产业链,做大产业增量。

目前,成都已汇聚绿色低碳产业国家级创新平台及分支机构7个,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6个,市级认定的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11个。编制《成都市构建市场导向的碳中和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方案》,加快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生态环境保护“4+1”领域关键技术突破。预计到2025年,力争全市光伏产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培育5家以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头部企业,锂电产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氢能高端装备产业实现自主化、集群化,氢能产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

大美蓉城 公园城市典范样板正在被谱写

十三五以来,成都绿色低碳发展成绩明显,城市增绿入选世界大都市协会绿色基础设施‘最佳解决方案’,公园城市建设入选全球28个应对气候变化基于自然解决方案案例,‘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考评居全省首位,人均碳排放位列北上广深等全国十大城市最低。成都以占全省18.7%的碳排放承载了24.5%的能源消费、25%的常住人口和35%的经济体量,以年均增长2.2%的碳排放增长支撑了年均7.1%的经济增长,全市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和能耗分别降低21.0%、14.2%。

不仅如此,成都还出台全国首个臭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创下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以来最好水平;实施供排净治一体化改革试点,24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实现全覆盖,建成首批天府蓝网示范项目96.7公里,国省控断面全部达到年度水质要求,黄龙溪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截至去年年底,成都已基本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如今的成都“百个公园”示范工程110个项目全部开工、累计建成开放86个,累计建成绿道5327公里,环城生态公园100公里一级绿道全线贯通,绿道成为市民休闲打卡地,骑行已是市民生活新时尚……成都正在谱写公园城市典范样板城市。

(邓章林 刘洋洋)

来源:红星网

标签: 产业集群 生态环境 优势产业

相关阅读